立面造型:这是指竖向体型的规则性和均匀性,即悬垂或内收的程度,竖向的刚劲是否突兀。如果侧向刚度从下到上逐渐均匀变化,用钢量就会少,否则就会增加。是典型的竖向刚度突变、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

2.平面形状:如果平面规则,凹凸少,用钢量就少;否则会有更多的钢材消耗。如果每层面积相同或相近,外墙长度较长,用钢量会更多。平面形状是否规则不仅决定了用钢量,也衡量了结构的抗震性能。由此发现,用钢量节省下来的结构抗震性能可能并不低。
3.平面长度维度:即结构单元是否超长。当建筑较长,结构不设置* *缝时,就成了超长建筑。因为超长建筑必须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所以与非超长建筑相比,它主要处理荷载产生的应力,其单位面积用钢量明显更多。
4.立面节点:过于复杂的立面节点,比如立面线,以前都是用成品线外挂,石材也用于公共建筑。但对于住宅工程来说,由于其维护成本较高,现在钢筋混凝土基本都是现浇的,必然会增加单方配筋量。
5.抗侧力构件位置:刚度中心与质心重合或靠近质心,或抗侧力构件位置能产生较大的扭转刚度,结构的扭转效应较小,结构整体用钢量较少,反之亦然。
6.柱网尺寸:包括柱网的尺寸和密度,直接影响楼板的结构布局。一般来说,柱网大的楼板用钢量多,反之用钢量少,但同时由于柱数的增加,柱构件用钢量增加,其中柱端和梁柱节点密集箍筋的增加几乎占总增加量的50%。均匀的柱网尺寸不仅使结构(包括柱和梁)受力合理,而且与不同密度的柱网相比,节省了用钢量。
7.地下结构:如果地下室层高过高,地下室外墙的配筋必然增加,地下室底板的混凝土和钢筋量也会因水压的增加而增加;建筑物的地下连接开口和地下沟槽也会由于结构设计中的坡度而导致混凝土和钢筋用量的增加。
8.层高:对于高层建筑,很难确定层高与用钢量之间的某种关系。换句话说,楼层高度对用钢量的影响有多大是不确定的。就柱箍筋而言,总高度相同的建筑,楼层多,意味着配筋量多,但单位面积摊销后用钢量可能少。对于跨层柱,由于其受力复杂,截面大,用钢量一般比正常高度的柱多。
9.竖向高宽比:这个主要是针对高层建筑的。高宽比高的建筑整体结构稳定性肯定不如高宽比低的建筑。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控制结构的侧向位移,需要设置更强的抗侧力构件来提高结构的侧向刚度。这类构件的增加自然导致用钢量的均匀增加,使得单位面积用钢量比平面高宽比相近的建筑多。
10.平面高宽比:对于平面高宽比较大的建筑,无论是否超长,由于两个主轴的动力特性(即整体刚度)相差甚远,在水平力(风或地震)作用下,由于受力不均和扭转效应的增大,双向构件的配筋量增加。